你活著是為了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承平久了,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不一樣了。
人一開始重視生活品質,志氣便會消沉,加上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若是太寵孩子,捨不得孩子吃苦,見了孩子總是問「吃飽了沒有」?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覺得吃飽是最重要的事,讓孩子以為天下事都該如我的意,若不順利,就是別人的錯,別人對不起我
hifu。
其實,孩子的習慣和志向可以在生活中培養起來。我以前唸研究所時,有位老師是著名期刊的總編輯,他說小時候,他父親訓練他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別人的回答,所以他習慣了對任何答案抱著存疑的態度。他只相信證據,這個習慣讓他成為有名的科學家,並且得到別人夢寐以求的職務
智能合約。
台灣的孩子從小習慣接受別人告知的知識,也習慣接受大人的安排,很少問自己在人世間活著是為了什麼。當人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又沒有一個比自己更大的目標時,人就在求溫飽中,壯志消沉了,聽說現在至少一半的大學生志向是考高考,捧鐵飯碗,真是令人憂心。
我們應該教孩子在十六歲時問自己:讀書對我合適嗎?還是我學到技術會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我是要庸碌過一生,還是去闖天下,不虛此生
曼谷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