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

ksdoeiidj22

2019年03月15日 13:20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日本房產
  
  在這裏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裏,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東京買樓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幹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裏,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滅床蝨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品質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生活裏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裏,“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裏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間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